近日,《增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9-2035)》(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炉”。
根据规划,其近期目标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远期目标为,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78%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什么是海绵城市?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吗,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全区78%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在水生态方面,规划要求,对城市河湖水系岸线、加装盖板的天然河渠等进行生态恢复,生态岸线恢复比例不低于80%;此外,需保持全区水域面积率不低于7.82%,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3.15%。规划实施后,城市平均热岛强度将有所下降。
在水环境方面,规划要求,到2020年,消除劣v类水体,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70%;到2030年,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0%。
在水资源方面,规划提出,在包含生态补水的前提下,全区近期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3%,远期不低于15%;雨水资源利用率近期不低于1.5%,远期不低于3%;管网漏损控制率近期控制在10%以下,远期控制在8%以下。
在水安全方面,外围城区的城市排水防涝标准需达到不低于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同时,通过采取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为100年一遇,其他城区为20至50年一遇。
构建“一环三带、五点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
为了控制城市增长边界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规划对全区山、水、林、田、湖、草等天然海绵体进行摸底的基础上,提出“一环三带、五点多廊”。
即,以增城北部山体为主要生态屏障;以江河水系及其两侧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水库、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生态核心;以公园绿地、广场为补充;构建“一环三带、五点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
具体而言,“一环”为增城区东部、北部和中西部的连绵山脉。作为全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规划将重点提高其森林覆盖率,保障水生态、水资源。
“三带”为东江北干流、增江和西福河等三条重要水系廊道。规划将重点维护其流域的生态连通,保障水安全、水生态。 “五点”为联安水库、百花林水库、增塘水库、白洞水库和荔湖等重要饮用水源地或旅游观光风景区。规划将侧重保护其水安全,提升水文化。
“多廊”包括金坑河、官湖河、雅瑶河、二龙河和派潭河等在内的连通水库、城市和河流的水系生态通廊。规划将注重从源头治理,保障其水环境、水生态。 此外,根据增城区排水分区、径流污染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及城市发展功能规划还将全区分为六大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并结合各分区特点提出相应建设指引。
三大片区纳入近期重点建设范围
为实现近期“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规划目标,规划提出,将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措施融入城市道路、广场、公园湿地、生态修复、市政设施等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可操作性。
近期重点建设范围包括:增城中心区片区,科教城、富士康科技小镇片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点建设区域:科教城一期、富士康科技小镇片区,增江碧道左岸片区,荔枝文化公园片区,区政府、增城广场片区,荔湖湿地公园片区,增江碧道右岸片区,石滩广场片区,四望岗公园片区,开发区核心区、雅瑶河片区,誉山国际片区。
记者从增城获悉,近期增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共涉及建设项目185项,包括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工程42项,海绵型公园与绿地工程81项,海绵型道路工程26项,海绵型水务工程36项。